克罗地亚联赛不好吗?王钰栋要走出去可真不容易!
前国足主帅伊万科维奇卸任四个月后,依然心系中国足球的未来。最近,他通过中间人向两位极具天赋的年轻球员——王钰栋和刘诚宇——发出了合同邀请,建议他们前往克罗地亚的冠军球队踢球。这不仅仅是老帅对这两位18、19岁新星的殷切期望,更是在当前中国足球留洋潮几乎停滞的背景下,一次及时而关键的提醒。当亚洲“第二集团”的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对手纷纷通过大规模留洋和归化球员提升自身实力时,国足新生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王钰栋和刘诚宇作为被寄予厚望的2030世界杯周期核心力量,他们职业生涯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能否跟上亚洲足球快速发展的步伐,走出“舒适区”,重塑中国球员的留洋路径。克罗地亚联赛作为欧洲排名第17位的联赛,拥有四个欧战名额,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成长平台。
伊万科维奇的“遗产”与国足新星的崛起
尽管伊万科维奇在执教国足期间背负了巨大的质疑与苛责,未能率队在世预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但这位老帅在古稀之年依然顶住了压力,推动了球队的年轻化进程。这无疑是他留给中国足球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他提拔的谢文能、拜合拉木、蒋圣龙、胡荷韬、汪士钦、王钰栋和刘诚宇等一批年轻球员,都被视为2030世界杯周期内国足的关键力量。这其中,王钰栋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他被寄予了厚望,承担着中国足球未来的重任。
就在国足努力完成新老交替的同时,亚洲足球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巨变。乌兹别克斯坦已经组建起一支庞大的留洋军团,他们的球员在欧洲各大联赛中历练,实力稳步提升。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队伍则依靠归化球员,尝试实现弯道超车,大大提升了球队的即战力。亚洲赛场的强度,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反观中国足球,曾经轰轰烈烈的留洋潮却在这时偃旗息鼓,长期征战中超、中甲的球员,似乎已经跟不上亚洲同行的节奏了。
回溯过去两次世预赛征程,国足的核心球员几乎都有留洋背景。武磊在西甲西班牙人队效力期间,即便需要扮演“空中飞人”往返俱乐部和国家队,依然在世预赛中夺得了赛事金靴,并在对阵越南的关键比赛中力挽狂澜。张玉宁虽然离开欧洲多年,但他早年在荷甲维特斯等队的历练,让他依然能与荷裔后卫抗衡,并在对阵印度尼西亚的比赛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能凭一己之力为国足拿下关键胜利,这与他们在欧洲期间获得的提升密不可分。如今,在归化工程被按下暂停键之后,国足在下一个世界杯周期内,无疑更需要留洋球员扛鼎。这样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王钰栋和刘诚宇这些新生代球员的肩上。
国足新生代的困境:王钰栋和刘诚宇的现状
从年初的U20亚洲杯开始,王钰栋的上升势头确实可以用“火箭般”来形容。他不仅成为了世预赛期间备受关注的焦点球员,也是浙江俱乐部重点培养的对象,甚至在东亚杯期间成为了国家队的绝对核心。他的身价一度上涨到150万欧元,达到了本土球员的最高水平。然而,好景不长,王钰栋在东亚杯期间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他在对阵韩国的比赛中出现了抽筋的情况,这反映出他在体能和对抗强度上的不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与日本球员望月海辉(身价50万欧元)的对决中,王钰栋也明显落于下风。一个身价远高于对手的所谓“头号球星”,却不敌“日本三队”中的角色球员,这无疑给中国足球新生代的精英们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另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前锋刘诚宇,在俱乐部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本赛季,中锋位置一直是上海申花的短板,外援路易斯-阿苏埃在首秀出彩后便迅速陷入迷失。然而,即便如此,刘诚宇却依然难以撼动他的主力地位。虽然他为球队贡献了5粒进球,但这些进球并不能完全掩盖他在技术和心理层面的缺陷。作为未来国足锋线的希望,刘诚宇目前在俱乐部都难以获得稳定的出场时间和核心地位,这无疑让人对他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头号球星不敌“日本三队”的角色球员,未来中锋的表现缺乏说服力——这就是国足新生代精英的真实现状。当年,杨晨、谢晖、邵佳一和武磊等前辈都曾感慨留洋要趁早。如今,王钰栋和刘诚宇正处于从青年队向成年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技术层面也具备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前往高水平联赛中历练,他们很容易取得突破,实现质的飞跃。反之,如果错失良机,他们很可能会重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最终泯然众人矣。
其实,王钰栋的父亲曾积极为其联系德国俱乐部,来自法甲和德甲的球探也曾持续关注这位浙江新星。这说明外界对他的天赋是认可的。然而,五大联赛的梦想暂时还无法落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克罗地亚球队递来的邀约,无疑为王钰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
克罗地亚联赛的“跳板”价值与日韩模式的启示
克罗地亚联赛,作为曾出产无数球星的“宝藏联赛”,在欧洲联赛排行榜上位列第17位,拥有4个欧战名额。在这里,年轻球员如果能获得稳定的出场时间,其锻炼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欧洲最顶级的联赛,但其竞技水平和战术体系,远非中超可比。然而,王钰栋在错失旅德机会之后,迅速与浙江俱乐部续下长约,随后接受采访时还曾表示要“把中超踢透之后再留洋”。这些都说明,去欧洲“小联赛”发展,暂时还不在他的计划中。这种心态,与当下由日韩两国年轻球员引领的留洋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德国转会市场的统计数据,日本的旅欧球员已经超过了450人,韩国的旅欧球员人数也接近百人。在三笘薰、久保建英、李刚仁和金玟哉等在五大联赛闪耀的明星光环之下,更多的日本和韩国球员都在欧洲“小联赛”和低级别赛场打拼。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在小联赛中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后再闯荡五大联赛,另一些人甚至在青训阶段便加入了欧洲俱乐部的梯队。经历了世纪之交的精英式留洋,如今的日韩留洋潮更显气势磅礴,来自东亚的追梦者正在对欧洲联赛进行全面渗透,形成了强大的“兵站”效应。
日韩球员成功的背后,是两国足球体系和个人特质的共同作用。受限于市场规模和历史传统等因素,K联赛体系很难给予年轻球员足够的生存空间,因此很多韩国小球员在学徒年龄就会来到欧洲,到了成年时他们的风格已经非常欧化,完全适应了海外生活。日本足协则依靠“三类合同”薪酬体系,鼓励优秀球员留洋,让他们接受欧洲足球体系的磨砺。日韩年轻球员从小就习惯了大量比赛和密集赛程,他们的家长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些因素让他们乐意从小联赛和低级别赛场出发,积攒足够多的经验后再向大舞台进发。
依靠出色的表现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日本球员已经在欧洲小联赛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三笘薰、黄喜灿、南野拓实和奥川雅也等人,都是从小联赛走向五大联赛的明星,他们的经历或许会让王钰栋心动。当然,日韩球员的留洋选择也是有倾向性的,葡萄牙、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联赛更受青睐,巴尔干地区的“顺位”相对靠后。而这,恰恰可能是中国球员的机会,因为竞争相对较小,更容易获得机会。
目前,克罗地亚联赛中并没有日韩球员的身影,金奎亨和金铉佑曾效力于萨格勒布迪纳摩二队,前者甚至加盟过克罗地亚第二级别联赛的伊斯特拉1961队。可以预见的是,王钰栋如果能够来到萨格勒布迪纳摩,大概率也将从这支冠军球队的预备队打起。这对他来说,将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挑战,但也是一个获得宝贵历练的绝佳机会。
中超“舒适区”的诱惑与留洋动力的缺失
年轻球员寻求留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竞技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收入。经历了金元时代的喧嚣之后,中超和中甲俱乐部的预算断崖式下降,球员的薪酬也是严重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本该推动球员留洋。然而,现实情况是,如今的年轻球员能力不够突出,欠缺比赛经验,暂时不具备吸引海外联赛关注的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在勤俭持家的国内俱乐部中寻找机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舒适”的生存环境。
世预赛期间,伊万科维奇的用兵曾备受质疑,但老帅多次抱怨国脚在俱乐部的出场时间不足,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从依靠申花和国安球员组建“嵌合体”阵容击败印度尼西亚和巴林,到后来大量使用来自成都蓉城、上海海港和山东泰山的球员,伊万科维奇的目光集中在了争冠集团,对中下游球队的关注并不多。然而,正是在这些中下游球队中,一些本土球员开始挑大梁,比如浙江、青岛西海岸、大连英博和重庆铜梁龙等俱乐部,正在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路子。
以浙江俱乐部为例,自冈田武史时代以来,他们始终坚持深耕本土、注重青训、技术至上的建队模式,围绕年轻球员制定长线战略。王钰栋刚签下长约就得到了“照顾”,汪士钦、刘浩帆、鲍盛鑫、霍深坪和张瑷晖等人同样对俱乐部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从中超俱乐部的绝对主力,到欧洲“小联赛”中的边缘球员,王钰栋不仅要承受个人薪水方面的损失,还要面临队内地位的巨zoty中欧体育大落差。这种从“核心”到“边缘”的变化,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这无疑是阻碍他迈出留洋步伐的重要心理障碍。
当中国足球陷入低谷的时候,这些俱乐部却展现出了欣欣向荣之态。浙江俱乐部走出了自力更生的路子,大连英博正在依靠年轻球员实现自负盈亏的目标,青岛西海岸挑选年轻球员来践行邵佳一的“重金属风格”,重庆铜梁龙的青年军更是已经向各级国字号队伍输送了多名球员。这些球队为年轻球员提供了稳定的出场机会和相对优厚的待遇,使得他们在国内也能获得不错的成长空间,从而削弱了留洋的动力。
世预赛结束后,王钰栋曾表示“要踢透中超之后再留洋,25岁出去也不迟”,这听起来像是武磊曾经的职业生涯轨迹,也是很多球员的心声。然而,不同于金元时代的高曝光率,如今的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没有存在感,足协在选择国家队热身对手时又非常谨慎,王钰栋们并没有太多展示自己的窗口。一旦错过了伊万科维奇递来的邀约,下一个机会就不知何时能来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足球的年轻一代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国内联赛虽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舒适区”,但其竞技水平和国际曝光度,已不足以支撑他们在亚洲乃至世界足球舞台上立足。伊万科维奇为王钰栋和刘诚宇提供的克罗地亚邀约,无疑是一次及时且富有远见的尝试,它揭示了中国足球留洋路径的狭窄与变革的迫切性。虽然克罗地亚联赛并非五大联赛,但其作为欧洲第17位的联赛,拥有欧战名额,无疑能为年轻球员提供高水平的竞技环境和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与日韩球员从小联赛起步,逐步积累经验,最终走向大舞台的成功模式不谋而合。
未来中国足球的留洋潮,或许将不再是由中超主力“功成名就”后才远赴欧洲,而是会由刘凯源这样的“探险者”引领。越来越多的国足小将,正在以“后知后觉”的姿态,进入欧洲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从更小的年龄段开始融入欧洲足球文化。就像当年的安部裕葵和久保建英一样,他们将从欧洲青训的根基开始成长。这虽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却是中国足球追赶亚洲乃至世界足球的必经之路。只有打破“舒适区”,拥抱挑战,从欧洲“小联赛”甚至青训体系做起,中国足球的未来才有真正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