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强势破圈,中国足球风景这边独好
在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鏖战后,泰州队力克南通,成功捧起了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冠军奖杯。这场胜利不仅为泰州带来了荣誉,更标志着苏超这一“足球文旅”产品的圆满收官。持续火爆近六个月的苏超联赛,其所展现出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业余赛事的范畴。它不仅在竞技层面激发了各城市的足球热情,更在经济层面创造了惊人的消费奇迹,成为中国足球在低谷中逆势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场均近9000人的观众,到半决赛、决赛超过6万人的史诗级上座率,再到超过380亿人民币的综合消费带动,苏超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即便是业余联赛,也能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实现商业与体育的高度融合,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其影响力堪比国际顶级赛事。
浴火重生:江苏足球的“破圈”之路
当中国男足在世预赛中折戟,未来两年面临没有重要赛事的尴尬境地时,舆论对中国足球的悲观情绪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就在这片“泥沼”之中,苏超联赛的横空出世,却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曾几何时,江苏足球也经历过辉煌,但随着江苏苏宁和昆山FC的相继解散,这片足球热土一度陷入了顶级联赛球队缺失的窘境,这对于一个拥有深厚足球底蕴的省份来说,着实令人唏嘘。
苏州东吴、南京城市、南通支云等队虽然常年征战低级别联赛,但知名度和影响力终究有限。正是这样的背景,反而为江苏另辟蹊径,发展业余联赛提供了契机。得益于江苏省强大的经济实力、政府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十三太保”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梗,苏超从上线伊始便迅速抢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其火爆程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料。它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更像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城市文化盛宴,为处于低谷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竞技与社区:业余联赛的独特魅力
随着苏超赛事的持续深入,各参赛城市纷纷亮出了自己在足球人才方面的底牌。南通和泰州,这两座依靠多年深耕青训积攒下的人才,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会师决赛。这背后,是像中乙海门珂缔缘俱乐部创始人李太镇那样,开创“免费青训+职业输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先行者们。海门这座“足球小城”,已然成为中国足球的沃土,近年来向各级别国字号队伍输送了近百名球员。泰州虽然曾经历泰州远大解散的阵痛,但并未放弃足球梦想,与长春亚泰建立的青训资源共享和公益联动合作关系,也为中国足球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两座城市都有“百年树人”的魄力,决赛门票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
有别于传统体育赛事中“赢家通zoty中欧体育吃”的格局,苏超的大赢家远不止冠军泰州和亚军南通,而是全体“十三太保”。长期处于积分榜箱底的常州,就巧妙地抓住了机遇,早早地通过“足球文旅”破圈,赚得盆满钵满。常州从广纳企业赞助,到精心装扮“苏超第二现场”,再到统筹各大景区、酒店、饭店,开展针对球迷和游客的优惠活动,打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文旅组合拳,引来了兄弟城市的纷纷效仿。
在“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指引下,“十三太保”都打造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衍生出1800多项文旅活动和130余项惠民措施。这些城市通过场外的各种暖心操作,不仅擦亮了各自的城市名片,更让足球赛事成为了连接城市与居民、吸引游客的强大纽带,将业余联赛的参与感和氛围感推向了极致。
经济引擎:苏超引爆的消费狂潮
常州的成功发人深省,对于植根于群众体育的业余联赛来说,参与感和氛围感或许比竞技成绩更加重要。贵州榕江“村超”曾引发万人空巷的盛景,如今又在苏超赛场上重现。扬州市体育公园上空,五架飞机拉烟暖场,这般“排面”出现在一个业余足球联赛上,苏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前两轮赛事,苏超的场均观众数便接近9000人(8798人),这已是大多数中甲和中乙球队都难以企及的数字。随着热度的持续攀升,苏超的场均观众人数迅速达到了欧洲顶级联赛的标准。在南京VS泰州的半决赛中,南京奥体中心涌进了61565人,决赛时的现场观众更是达到了62329人,这样的上座率,即便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也足以令人侧目。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95.2%的江苏居民知晓苏超,84%的江苏居民有意到现场观赛,如此惊人的辐射能力,堪比世界杯和奥运会。随着赛程的深入,苏超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盛景,各场比赛的抢票成功率都在5%以下,决赛门票的中签率更是低至1.2%。球市异常火爆,很多城市都启用了容量更大的球场,南通更是两次更换主场。考虑到各地市都开通了覆盖全域的“第二现场”,实际观赛人数完全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给“第二现场”的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苏超的每场比赛设置了14个转播机位,还有无人机、大倍率镜头等配套设备。要知道,中超的一般比赛也只有11个机位,焦点战才会增加到14个。苏超刚刚上线就达到了国内“顶配”标准,这火爆氛围背后,是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鼎力支持,江苏各地的文旅部门和赛事的赞助商做了大量工作,这项业余足球联赛彻底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绿茵嘉年华。在亚洲范围内,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和约旦都曾通过政府与民间通力协作的方式实现跳跃式发展,苏超的组织者显然从中获得了灵感。
截至目前,苏超拥有29家官方赞助商,规模已经是中超(10家)的三倍。根据江苏卫视的报道,苏超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1元门票能带动7.3元的周边消费,多场比赛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都超过10亿元(例如第6轮南京VS苏州一役)。这个吸金能力,堪比国足的世预赛主场比赛,以及顶级歌手的演唱会。除了拉动商业和消费,苏超还能促进产业协调联动,实现金融领域创新和资本市场共振,众多足球概念股都曾持续涨停。
苏超成功破圈,引发了全民看球的浪潮,实现了商业与体育的高度融合,开创了由政府主导,各大赛区协同合作,以职业联赛运营策略推广业余联赛的新模式,为其他省市提供了“抄作业”的模板。苏超之后,蒙超、湘超、赣超、鲁超和粤超等城市足球联赛接踵而至,已举办多年的桂超和川超也办出了新意,昔日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欧洲社区足球文化,已在国内落地生根。

塔基再塑:业余联赛反哺职业足球
吸引大量球迷观赛,拉动地方消费,引来外媒关注,助力股市狂飙……苏超仅用半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足球的形象,在全民体育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各类音乐节和演唱会纷纷爆火一样,苏超的火爆也是当下时代潮流的一部分,有着极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在欧洲足球的历史长河中,基于“城市对抗”发展起来的联赛,一直是职业足球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带来的信仰与传承力量,赋予了这项运动经久不息的生命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中国足球也具备了接轨先进潮流的条件。“苏超”的火爆让世人见识到了中国足球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如果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与推广,中国足球的金字塔基很快就能被夯实起来。
过去数年间,足协数次出台“十年规划”,试图以加强青训和群众基础为前提,提升各级国字号队伍的战绩,但收效并不明显。苏超为徘徊于低谷的中国足球注入了能量,不仅让球迷再度回到绿茵场边,也对职业联赛起到了反哺作用。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准入标准”,苏超球员的构成非常复杂。很多曾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却没能踢上职业联赛的球员登上了大舞台,一些已经退役的老将再次回归赛场,很多在中甲、中乙梯队中默默无闻的球员体会到了明星的感觉,甚至出现了现役球员放弃中超后专注于苏超的情况(冯伯元),原本狭窄的职业足球发展通道开出了茂盛的枝叶。
本赛季起步阶段,无锡吴钩、苏州东吴和海门珂缔缘等江苏职业俱乐部的场均观众只有几百人。苏超影响力“外溢”之后,这些球队的现场观众轻松突破四位数,海门体育中心更是多次出现7000人以上的火爆场面。在南通VS泰州的终极之战前,海门珂缔缘完成了本赛季中乙收官战(VS贵州筑城竞技),即苏超决赛前的“热身赛”,海门体育中心涌进了10123名观众,这在中乙赛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不仅仅是江苏本土的职业俱乐部,苏超引发的现场观赛热潮也传导到了更高层级的联赛。本年度的中超赛事也是火爆异常,从大连梭鱼湾到北京工人体育场,从成都凤凰山到深圳体育中心,很多中超球队的主场比赛都是一票难求,由死忠球迷团体打造的TIFO文化更是成为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可以说,苏超的成功,为整个中国足球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重新燃起了对足球的热情。
泰州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首届苏超冠军,为这场长达半年的足球盛宴画上了圆满句号。赛事期间,苏超不仅创造了场均近9000人、决赛超6万人的惊人上座率,更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人民币,吸引了29家官方赞助商,是中超的三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5.2%的江苏居民知晓苏超,84%有意现场观赛,其辐射能力堪比世界杯。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勾勒出苏超作为“足球文旅”产品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苏超的成功,无疑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它证明了在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专业化运营的模式下,业余联赛也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不仅能满足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更能反哺职业足球,夯实金字塔基。目前,已有蒙超、湘超等多个省级城市足球联赛相继效仿,这股由苏超引领的“社区足球”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可以预见,明年的苏超将继续升级,甚至有信心与国际顶级赛事争夺流量。当瓦尔迪这样的知名球星也为苏超的魅力所沉醉时,我们或许真的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中国足球的风景,正变得这边独好。








